1938年深秋的丽水街头龙坤投资,一件绣有郁达夫亲笔墨迹的纱衫被高高地挂在竹竿上,布条上写着“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”。
这场像闹剧般的“纱衫示众”,揭开了王映霞与郁达夫十二年婚姻中最难堪、最隐秘的伤疤。
曾经,王映霞被郁达夫视为“人间最美的女子”,但她的前半生却因为“杭州第一美人”的称号,卷入了三段轰动整个民国的婚外情风波。
而人生的下半场,王映霞选择放下昔日的光环,脱去华丽的衣裳,与一名普通职员携手度过了长达38年的平凡岁月。
01
王映霞的人生轨迹,恰似一面折射民国社会风云变幻的镜子。
她从一位被才子用浪漫攻势俘获的师范校花,转变为与教育厅长许绍棣通过书信维系情感的“红杏”,再到被军统头子戴笠“赏赐佣人”的暧昧对象,其情感经历丰富而复杂。
展开剩余83%到了34岁那年,她高调宣布自己只嫁“无家室男子”,表达对自由爱情的追求。
不久之后,她便与钟贤道在战火纷飞中结为夫妻。
当世人将她钉在“民国第一艳事女主角”的耻辱柱上时,王映霞在自传中却平淡地写道:“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,自由比风花雪月更重要。”
02
1908年,王映霞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逐渐没落的书香门第。
幼年丧父的她,受到外祖父王二南的悉心培养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风华绝代。
17岁那年,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,她便以校花的身份名震一时。
1927年,19岁的王映霞在上海友人孙百刚家中偶遇了31岁的文坛才子郁达夫。
郁达夫因小说《沉沦》声名鹊起,初见王映霞时,目光久久定格,随即展开猛烈追求。
尽管清楚郁达夫已有妻儿,且原配孙荃在老家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孩子,王映霞仍被他的才华和情书中的浪漫情感深深吸引。
郁达夫在信中写道:“你是我灵感的源泉,没有你,我的文字将失去灵魂。”
1928年龙坤投资,两人不顾世俗的非议,在西子湖畔高调订婚。
婚礼宾客赞叹他们是“富春江上神仙侣”,却无人提及此时正因难产危在旦夕的郁达夫原配孙荃。
03
婚后初期,郁达夫确实将王映霞捧为“人间最美的女子”,无微不至。
然而,这位浪漫诗人内心的敏感与多疑、酗酒成性逐渐显露无遗。
他常在醉酒后离家出走,甚至因嫖妓被警方拘留。
更让王映霞羞辱的是,郁达夫将两人的私密生活写进《日记九种》,细致公开,甚至连“一天接吻次数”都一一记录。
王映霞曾愤怒质问:“你到底是爱我还是爱你的读者?”
这段婚姻的裂痕,最终演变成三次轰动一时的婚外情风波。
1936年,郁达夫旧友、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频繁出入郁家。
这位丧妻官员对王映霞关怀备至,安排工作,常陪她散步谈心。
郁达夫发现两人书信往来后,竟在报纸刊登《寻妻启事》,直指王映霞“红杏出墙”。
王映霞愤然离家,要求郁达夫公开道歉,闹剧最终以郁达夫写下《悔过书》收场。
但夫妻间的裂痕已经难以修复。
04
1938年抗战时期,王映霞带着孩子逃难至浙江丽水,与军统头子戴笠为邻。
戴笠对这位“杭州第一美人”早有垂涎,借职务之便多次邀约。
郁达夫截获三封戴笠寄给王映霞的暧昧信件,拍照分赠友人,并在《大风旬刊》发表《毁家诗纪》,痛斥妻子“背叛”。
王映霞则回击郁达夫“虚伪暴力”,两人在报刊上互相羞辱,最终导致十二年婚姻彻底破裂。
1939年离婚时,王映霞公开声明:“我不要名士,不要达官,只愿嫁一位无家室、能以原配身份待我的男人。”
她剪短头发,换上素色旗袍,在上海从教谋生。
虽然有富商追求,她坚决拒绝:“我前半生为虚名所累,后半生只求清净。”
1942年,外交家王正廷引荐钟贤道给她认识。
这位华中航运局经理,虽无显赫背景,却真诚承诺:“我愿用一生找回你逝去的青春。”
婚礼上,钟贤道包下上海百龄餐厅,邀请胡蝶、金山等名流到场见证,并在报纸上刊登整版婚讯,高调宣告王映霞的“原配”身份。
婚后,钟贤道言出必行。
经济上,他节俭持家,常年戴着五毛钱草帽,却为王映霞买下锦江饭店套房供其休养。
情感上,他宽容她的过往,生活上主动放弃逃往台湾的机会,陪伴王映霞度过动荡岁月,一起抚养两女。
晚年王映霞感慨:“没有钟贤道,我的后半生或许仍在漂泊无依。”
她的一生饱受非议,郁达夫骂她“毁家祸水”,八卦小报讥讽她“周旋于三男之间”。
但放在时代背景下,她的选择其实是民国新女性在传统枷锁下的艰难挣扎与突围。
她反抗男权,当郁达夫将私事公之于众时,她敢于反击。
她追求经济独立,离婚后坚持教书,拒绝做“金丝雀”。
最终,她完成了自我救赎——从追逐才子佳人的虚名,走向“平淡才是归宿”的人生哲理。
正如她晚年回忆录所写:“年轻时以为爱情是全部,后来才明白,自由远比风花雪月更重要。”
2000年,92岁的王映霞在杭州安详离世,与钟贤道合葬南山公墓。
墓碑上未刻任何头衔,只有她的姓名与生卒年月。
这位曾被冠以“民国第一艳事女主角”之名的女子龙坤投资,最终在平凡中找到了真正的宁静与归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